




以下資源來源(馬公市公所, 地名辭書6)再加以修正.
1.後烏: 是善導寺南面的住戶一帶屬之(縣道201進入鎖港里的入口處), 當南邊聚落已經飽和後晚來的住戶即移居北邊, 所以稱後烏(亦稱后窩)。
2.六十間: 民國60年代, 政府在後烏後面蓋了60間國民住宅, 因此里民稱為60間(又稱60戶), 目前已超過百戶。
3.三甲頭: 即頂甲(頂寮)、西甲(西寮)、東甲(又分東寮、下寮)此三區域之區分, 大致以善導寺以南到北極殿的澎27號道路為界, 以東為頂甲,東南為東甲、以西為後烏、西甲。
PS. 有關澎27, 這部份可能要問姐了, 因為舊資料中從善導寺進鎖港主幹道3條有1號(也就是縣道201, 為最左方的一條路), 中間這條是澎26, 右邊這條是澎27往南叉成一條往南約到許氏家廟, 一條往東約可到鎖港北塔. <鳥瞰北方在上>, 但今天行政區圖來看, 不知是公所標錯還是之前的地圖資料不全? 現在澎27 在第二衛生所即往東向安檢所去, 和澎25交會. 所以要分別三甲頭, 只能問當地人囉 :) 不過旅客是不會在意這個啦, 又不是在研究地理, 歷史。
4.杭垵; 杭灣(海翁垵): 位於鎖港的東南海灣, 以前有鯨魚在此擱淺而得名, 坑口一帶是鎖港漁民最佳的漁場。
5.龍崎: 在杭垵北面的大片岩礁, 往陸地有一塊石碑的斜坡一帶地勢較陡峭, 岩礁下有籠口, 漲潮時波濤震耳, 退潮時可看到一海蝕洞。
6.礁頭: 龍崎東北有一突出海中的礁石, 似一艘船, 即為礁頭亦為石頭船, 這平坦礁石北邊叫北勢崁, 南方叫南勢崁, 是海釣的最愛, 我就曾和同學來這海釣過。
7.鼻仔尾: 位於礁頭之北端, 即鎖港漁港東側突出海中的半島, 形有如一鼻頭往外突出,往南到高地的第七岸巡總隊機動組,均屬其範圍。

8.羊角頭: 在鼻仔尾與港口間之斜坡地,早期有周姓人家在此搭寮養羊,現已無遺跡可尋。
9.北極殿: 舊名池王廟, 當地人稱"前廟", 位於西甲, 東甲交界處, 創建於康熙年間, 主祀玄天上帝池府王爺為主神, 至今約300年之歷史, 曾多次重修於民國68年重建為2樓增長加寬並於70年2月落成。
10.坤元寺: 主祀神是觀世音佛祖,當人又稱佛祖廟或稱"後廟"。
11.翁氏宗祠: 位於西寮, 翁氏祖籍來自金門於明崇禎年間遷入鎖港至今已近200戶, 是鎖港最大族群。
12. 紫微宮: 澎湖廟多, 紫微宮目前還沒建好, 看這樣子, 可能是澎湖第一大廟. 也有可能是最高的哦.

13.南、北塔: 據傳現今南、北塔間本有一座二、三樓高之沙丘, 為社里的靠山後因強勁東北風之吹襲致沙丘逐漸消失, 當地有一諺語「小管港了一個山, 豬母水了一個垵。」(台語)鎖港少了一座沙丘便在原址蓋了兩座大石塔(當地也把南、北塔稱為塔尖)彌補靠山的消失。
有關於鎖港南北塔由照片怎麼區分, 可以看這篇我的區分法(PS. 不一定對, 看地圖就知道了, 北方就是北塔, 南方就是南塔..... -_- 廢話)。
*a. 鎖港鎮山子午塔 (鎖港南北塔)- 北子塔 b. 鎖港鎮山子午塔 (鎖港南北塔)- 南午塔
a.


14. 鎖港漁港: 位於鎖港里之東, 有天然內灣, 是澎湖本島南部之中心漁港, 可為馬公港之輔助港, 曾為台澎區航運主要交通港。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