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070813
澎湖縣
西嶼鄉
內垵村旅遊路徑圖
內塹=
內垵20070813
西嶼的第一站即是
內垵的
塔公與塔婆,和
觀音山,而常去的
西嶼燈塔,
東台古堡及
西台古堡不在我本次行程之中。
西嶼的
內垵村村落地勢較低,北、東、南有坡地圍繞,西方則臨海洋,而
內垵北港向西海中有暗礁(海瀨礁)與礁北陸地(應是礁之東方的
學仔尾?)之間形成箭狀,直射內垵,故居民常受災難,因而建
塔公、塔婆予以鎮壓,而塔城呢?當然找不到了。
閱讀地名辭書P.366>>
塔公塔婆:位於現在
內垵北漁港南方,塔公因塔形勢較雄壯且塔頂上的裝飾物形似男性生殖器;塔婆塔形較小,位塔公西南方。
內垵村四方有山(應改為三方有山)低勢較低,西方臨海無屏障,窟仔邊西方外海處海中有一暗礁,稱海瀨礁,礁北之地俗稱
學仔尾(應是海瀨礁東方?),兩礁之間海域內有一道白沙形如鐵箭,直射內塹聚落。
村民傳說因受鐵箭射擊,故村民常受災難,未能安居樂業,經唐山堪輿家勘查之後,告知需建石塔及石城以鎮壓,以策安全。
便於道光癸卯年間(1843)由村落中名望家呂論首先倡導,當時呂論妻子身懷六甲,便曰若生男子將名之為「塔」。呂塔生於道光甲辰年(1844)而塔完成於前一年,故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,初建成時除
塔公塔婆外,尚有連接兩者之城牆一道,今已不見城牆蹤跡。
下圖是我離開內垵時拍攝的塔婆(前,黑色)及塔公(後,白頂黑底)的石塔。
西嶼鄉
內垵村
塔公塔婆全貌
內垵村塔公
塔公:為正方形之六層塔(我怎麼看都是五層?),底三層玄武岩,頂三層硓古石灰粉刷,底基寬八百三十公分,總高度一千二百三十一公分,為全縣四十三座石塔中最高大的石塔*。
內垵村塔婆
塔婆:玄武岩圓錐體,塔底直徑四百八十公分,塔高五百公分,塔頂倒置淺綠色陶甕(看不出來是淺綠色了 :D),總高五百四十五公分*。
塔公塔婆塔城記
內塹堀仔邊、海瀨礁風湧來朝、波似箭、堪輿示訊、建塔威鎮
稷民咸信之。
清宣宗道光
癸亥年(西元一八四三年)呂論氏、集體健青壯者、合
力運石造砌雙塔、塔逾垣丈、基礎鞏固、城達人高、寬三尺許、
百來丈距、繞以杜風蝕湧浪、去疾邪、越年告成、民得居
隱福享
之。
鴆工中、值呂夫人懷有身孕、笑
譚生男則名以「塔」為永紀、
固其
然。
內塹風光秀麗、山海人均美、觀音山、十八羅漢、天然石聳立
羅列、大陸風帆渡海至此、見平濤湖岸、塔山尊尊行列相迎、喜
之鳳儀佳穴、平心顯厚望、特此為記。
西嶼鄉公所 謹識
文中的
粗體字為我無法判讀,另癸亥年(西元一八四三年)應是
癸卯年(1843; 宣宗 道光23年)故碑文有誤?
紅字部份應係錯字?若有錯誤或有朋友知道全文再留言告訴我:)。
塔公塔婆塔城記
相關閱讀可到
內垵國小
閱讀此篇文章。
內垵村
觀音山:
距離
塔公塔婆南方約五十公尺處海岸,為一處柱狀玄武岩露頭處,因玄武岩集結成群,高出地面約兩公尺,由海觀之狀似觀音,且其兩旁各有九柱岩柱,似十八羅漢列兩旁故稱。
觀音山因久經潮水侵蝕拍打,已部份傾圮;而十八羅漢亦在開挖
內垵北港時被廢石廢土所埋今日已不復見。
關於
觀音山及十八羅漢,流傳在航海人之間有一個較為人所知的傳說,據說
觀音山是一個活龍穴,凡由西方航海至內垵地區必先看到
觀音山,再看到菜頭埔(埔頂往南的山丘,因地所裸露出來的土色偏白,像菜頭顏色,故名),而後始見其它高地,然
觀音山雖稱之山,但地勢卻十分的低,故顯然是具有神靈之處,儼然成為航海地標,凡行經之船隻莫不在船上遙拜,當地人亦有在
觀音山前祭拜習慣。*

內垵
觀音山觀音山說明文:
觀音山位於
內垵北港南海邊,有
石柱數株結合,自海中突出地
面約二公尺,宛如一棵大樹幹,從
遠處眺望,形似觀音佛祖像;南北
各有九座石柱聳立宛如十八羅漢朝
觀音之勢,自古沿稱
觀音山。
澎管處

內垵
觀音山
內垵
觀音山相關閱讀可到內垵國小
閱讀此篇文章。
* 地名辭書 P.3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