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面掛嶼,白沙鄉的鳥嶼村屬島,高約20 *P.316 公尺,影像岸線面積0.0100平方公里***,海岸線長度0.565公里***;於64島資料滿潮面積為0.0478平方公里** P.117。
本島位於鳥嶼村的北方。高約20公尺,面積0.0478平方公里,是澎湖64 & 90個島之一。因為風化及侵蝕劇烈,地面全由一層柱狀玄武岩風化後的紅色碎礫覆蓋,最下層則為火山角礫岩,南側有發達的柱狀玄武岩,南南東方有一小貝殼珊珊碎屑灘(砱仔)。其與附近島嶼和岩礁在冬季時皆產有紫菜,是鳥嶼村民的另一項收入。遠眺狀似日本富士山,景色優美,退潮時與鳥嶼相連* P.316 & ** P.172。
12/16/08 9:02 AM 遠眺小白沙 12/16/08 9:02 AM 南面掛嶼全貌
澎湖有一句諺語說到鳥嶼,就是鳥嶼無鳥,當然;鳥嶼還是有鳥的,只不過現在鳥嶼並沒有很多的鳥,據傳,在鳥嶼北方有一無人島:黑貓嶼(即小白沙,今白沙嶼),而黑貓嶼是黑貓精的化身,想吃鳥嶼上的鳥,卻苦於中間隔條海溝(距離稍長),跳不過去,無法吃到,有一天海面浮出了島嶼(南面掛嶼),黑貓得以順利藉此越過海溝,吃光了鳥嶼上的鳥,剩餘的鳥則逃亡到鳥嶼東南方的雞善嶼及錠鉤嶼。
PS. 我自己繼續將故事往後編:
為了懲罰黑貓精,故神明將黑貓定住成石(在海面上看去就像有一頭黑貓,並有白沙相伴,就像有一頭白肚的黑貓,故有黑貓白肚之稱),讓黑貓永遠記住不要亂吃鳥且為了讓黑貓好好悔過不受外界影響,政府在81年明定小白沙為保護區,而到了雞善及錠鉤的鳥怎麼辦呢?還是會有人去打擾牠們,故也將這兩島也列為玄武岩保護區,讓鳥類有一個安靜的家園,而受不了太寧靜的家園的鳥,有一批鳥往西遷到了活龍灘(澎澎灘),在這裡,春夏秋之季可以和遊客共理一個小島,當然政府也明禁人們去干擾牠們,所以只能一繩之隔跟牠們say Hello,用望眼鏡和牠們短距離接觸。
(我笑了...我可以去當導演了)
另一和南面掛嶼外觀有關的傳說,鳥嶼後山形似三層肉、南面掛嶼則是一碗飯,最外側的小白沙像是一隻貓, 有一天貓兒想偷吃肉,越過重重海水阻隔,因旅途遙遠,在中途肚子餓,看到了小富士山化身的飯,就偷吃了一口,並打翻了飯,因此現在的南面掛嶼(小富士山)即缺了一角,並成覆蓋狀。
鳥嶼
今天12/16/08 9:02 AM,天氣陰,前面的島嶼正是鳥嶼,而南面掛嶼在我身邊,早上一大早就去活龍灘,所以已消耗了一些體力,所以以半速的速度走向另一座小島(南面掛嶼)。
左:南面掛嶼 右:木馬岩(我自己取的)
其實南面掛嶼和赤嶼真的好像,岩塊就由紅與黑組成,都是踏浪撿螺的好去處,對我來說,我都視為它們是陸連島。往南面掛嶼前進時,您會在潮間帶處發現一塊巨岩,它的外貌就像是木馬一樣,只不過沒有四肢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騎看看 :)
玄武岩風化後的紅色碎礫覆蓋
南面掛嶼的頂部因為強烈的風化及侵蝕關係,岩塊已有些鬆動,部份的還很滑,要走上去頂部請要注意別不慎失足滑落。因為我來的這天天氣不好,又因冬天關係,東北風強勁,我只能躲在兩個高點^^的低點處(見左邊文字 ^^示意),不然別說拍照,連站都站不穩。
南面掛嶼的頂部視野不錯,可以看到不少的石滬
上層由玄武岩風化後的紅色碎礫覆蓋,最下層則為火山角礫岩
站在在這可以看到白沙嶼(小白沙)及一旁的毛常嶼(台語之意為無常的意思)屬沈水岩礁;漲潮時,大部份沒入水中;退潮時,則露出一大片海蝕平臺,其基質為玄武岩,因為潮水的關係而有無常之意。若是滿潮來到南面掛嶼,那麼站在至高點往下一看,四周都被海水給包圍,更有不同的感覺。
南面掛附近之潮間帶
鳥嶼最大的特色就是受潮汐影響其面積很大,因為高低潮之間變化極大,在退潮時與北邊南面掛嶼相連的廣大潮間帶,而豐富的潮間帶生物也可以讓旅客大飽"眼"福及"口"福。
上層由玄武岩風化後的紅色碎礫覆蓋,最下層則為火山角礫岩
帶有氣孔的岩塊
頂部由玄武岩風化後的紅色碎礫覆蓋
南面掛嶼附近的岩礁 南面掛嶼眺鳥嶼
左:礁岩旁的砱子 右:不小片的砱子灘
像南面掛嶼的尾巴一樣的岩塊
準備離開南面掛嶼
南面掛嶼的潮間帶(有許多像小草菇頭的岩塊 :D)
遠眺南面掛嶼,看起來像不像小富士山呢?
部份資源來源(*地名辭書6、**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形、***島嶼清查計劃 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