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星期日, 8月 08, 2010

後窟潭的石敢當-降惡避邪,禁壓不祥

今年三月份的一封信讓這篇文章有了序曲。

故事是這樣來的,三月我的信箱收到了呂先生,若依年紀我應該可稱呂阿伯了(略有不敬),他在email中提到...
我是後窟潭人,我家大菜園海邊有座唐山石的石敢當,非常特別要拍照要看時間,最好是正午,因為三百多年海風的吹蝕,只有中午正陽時分才能看出字跡。
雖然來台灣六十多年,故鄉一二仍可夢見少時片斷,老時我會回去過看海的日子。
我很感興趣,並寄了日月潭的照片給他看,並希望他能將石敢當的照片也分享給我,好讓我確認是否是之前我看的那座。(有關日、月潭待日後補述,或參閱偷懶文:星期六, 一月 27, 2007 重光里的日, 月潭

阿伯很快的就回覆給我,並附上了數張的照片,在下引用了一張照片。

呂阿伯提供的石敢當(因著作者未授權它人可用,故請勿轉貼
信的內容寫著:
難得您對澎湖的關愛,更難得的是這圖正是我的家鄉的,順便送上我們家大茶園邊的石敢當。只是,目前被好事者把海岸以水泥給分隔開了,小時,這裡是海腳,非常美,這位先生,希望有機會相逢。
並附了一個 WORD檔,我並無法得知這是他撰文的或...但是可以讓大家知道一些石敢當的故事,就我大腦對石敢當的印象只有保護地方平安。以下紫字部份全為引用呂阿伯寄給我的WORD檔文字。

“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”或“路見不平,拔劍相助”,這是一字之差而意思又完全相同的兩個成語。說的是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的見義勇為行為。見義勇為非今天的專利。


古代俠客、義士似乎也可歸入此列。其中最平民化最為百姓推崇和親近的當屬“石敢當”。過去大江南北的農村,大凡是陽宅沖處或是正對巷口、橋樑的地方,常見豎立一塊刻有“石敢當”3個字的石碑。據說,這種石碑可“降惡避邪,禁壓不祥”,人們對它十分崇敬。


閩南城鄉街頭巷口隨處可見安在古屋牆壁上的“石敢當”卻不盡一樣:不僅有石碑“石敢當”,而且還有石獅、石佛、石碓(碓頭)等形狀的“石敢當”。


其形雖千變萬化,其神———精髓則不許有絲毫走樣。碑的大小尺寸有定規:“高四尺八寸,闊一尺二寸,厚四寸,埋入土八寸。”這是沿襲了千百年的中華民俗,更成為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信仰。(這是我們後窟潭海邊的這石敢當之尺規)


 “石敢當”原是後晉泰山石家林人,姓石名敢,為一家境貧寒的樵夫,終日與扁擔砍刀為伴,靠砍柴換米糊口度日。同時他生就一副硬骨頭,加上身手不凡———上山沒有爬不上的崖,跨不過的溝,涉不了的澗。捕捉飛禽走獸更是行家裏手,只要他舉起石頭,說打耳朵不打眼睛,說打翅膀不打嘴巴。其高超技藝不但解決了生計,且因其“抑強扶弱”的壯舉威震四方。


有一次,石敢碰見一夥無賴在大庭廣眾下調戲婦女,氣憤不過的他掄起扁擔,三下五除二一陣橫掃,打得無賴紛紛跪地求饒。之後,他常為百姓打抱不平,除暴安民,甚至連官府都管不了的無賴,他都能一一將其制服。


從此,凡有人遇上壞蛋,只要喊一聲:“石敢來了!”歹人便聞風喪膽,奪路而逃。石敢的威名就這樣在泰山遠近傳開了。人們敬佩他武藝高強,敢做敢當,就尊稱其為“石敢當”。“石敢當”不但敢與陽世的無賴作對,而且還有降服陰間妖魔的本領。他曾幫助一被妖魔纏身的員外千金制服魔怪,且謝絕了員外高額的賞金以及將女兒以身相許的承諾。


此事經人們交口相傳,不久各地前來求援的人絡繹不絕。應接不暇的石敢當靈機一動,就請石匠在石板上刻寫“泰山石敢當”字樣,然後把它交給求援的人。一開始,人們不相信那石頭能避邪,可此法果然奏效,豎在門邊的石碑果然令妖精不敢再進前一步。在門前安放“石敢當”碑石的做法也因此在民間流傳開來,成為一種習俗而沿襲至今。


泰山“石敢當”成為民間辟邪的神石的傳說,本身成了人心民意的特殊載體。因此,我們應該加倍懷念“石敢當”,歡迎“石敢當”班師回府。儘管如今在新居或公共場所重塑“石敢當”已不現實,然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從塵封中或“禁閉室”裏解脫出來,請進展覽廳博物館,讓老者重溫歷史,幼者獲得新知,使“石敢當”的“除暴安民”精神再次深入人心。


有關後窟潭,也就是現在的馬公市重光里。地理位置在馬公市的北邊,和西衛里交壤,南接光榮里,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坪,和澎湖內海的大倉嶼遙望。日後若我有精神介紹到澎湖的九十七村里時再分別說明。

以下為我: 7/14/10 5:36 PM附近所拍的照片。
後窟潭的石敢當
雖然已是傍晚,但石敢當三個大字清楚可見。和呂阿伯提供的照片不同的是,它戴上了紅巾,我想這就是他的身分的代表吧?一般的石碑多半不會有這東西。這紅巾似乎就是有神祭祀、特殊地位或有神靈才會有吧? 
後窟潭的石敢當
遠方有位八十幾歲的老人喊著我,"少年A,你A看啥?怎麼對這石碑有興趣..." 我爬上的海堤的斜坡,聽他說著,我就說我是台灣來的,有個阿伯EMAIL給我說可以來看看他家田旁的石敢當,他說是不是姓"呂"....
我們聊了一下,他告訴我,其實那裡以前很近海,漁貝豐....(應是數十年前澎湖風華吧),而這石敢當主要是破吼,也就是破吼門水道水衝及風侵,之後蓋了海堤,海堤高於石敢當,它就沒有什麼功用了,一直靜靜守在那.... 現在魚貝什麼都少了,石敢當也沒作用了,哎~

後窟潭石敢當
我想那八十幾的阿伯,大腦應浮現數十年前甚至兒時的回憶和對這石碑的敬意吧。聊了一會兒,因為我和乾姐有約所以和阿伯說了再見,他也說有空多回來澎湖看看。接著我正猶豫要從海堤上直接衝下路面還是前面樓梯?
阿伯說"賣啦",你不習慣這裡,平時沒爬,又背一台相機,走前面樓梯好... 我想也是,等一下滾下去怎辦,當我下海堤再折返停車的地方時,阿伯八十幾的身手實在是太敏捷了,都已走下海堤,穿越馬路更走過田中小徑到小房舍了。
在走下海堤時,我看見有對母女(可能是母女)在撿螺絲,就拍了下來。澎湖的潮間帶生物的的確確溫飽了不少的家庭。
潮間帶的母?女
透港附近的潮間帶(中間的小點就是那對母女)
也希望對澎湖喜歡的朋友或是在地人願意和我分享你所知的澎湖、您的家鄉。也報導您的家鄉。

感謝

******
有關重光里的舊名:後窟潭后窟潭)應該是台語音似,另還有當地人提供之「鱟窟潭」,提供於下:
後窟潭」:因為里內有三個天然小池塘(窪地),「窟」,閩南話指「穴、渠、小池」等而「潭」指池塘。故「窟」、「潭」合在一起解釋即便是指池塘,而「後」是指此村落在「媽宮城」的後面。在清乾隆十二年(1947)范咸編撰的《重修台灣府志》上書:「后窟潭澳:在廳治西北三里。一名潭邊。」(1747:40)王必昌的《重修台灣府志》則把后窟潭澳改稱為「後窟潭澳」。(1752:41)迄日本明治三十四年(1901)伊能嘉矩在澎湖考查中,亦提到「沿著海岸往后窟潭鄉(馬公重光後窟潭),有池府王爺廟…。」(伊能嘉矩,1901:509) * P. 74-75

鱟窟潭」:古時這裡是澎湖產鱟最密集的內海海灣,「鱟」為澎湖最具特色的高經濟價值水產生物之一。

部份資源來源( *地名辭書6)

8 則留言:

  1. 您的部落格我瀏灠過
    去年我環島澎湖時在大倉島遇到呂先生
    他帶我到他的老家逛
    還解說了石敢當的約略故事
    當時的石敢當紅布非常舊都已經退色了
    呂的友人ㄧ把就扯下
    我看了為之驚訝
    當時呂所拍的照片是扯下後的照片
    而我的是之前拍的
    現在又不一樣了
    後來我回台後都找不到呂的部落格
    所以無法與他聯絡
    今天看了您的文章才暸解澎湖的在地小故事
    也多虧您的紀錄
    謝謝

    回覆刪除
  2. Dear Ant, 緣分總是如此, 想不到澎湖真的那麼小 ^^ 不過我沒有遇到呂先生他人, 我有在您的那篇留言, 依照給您的網址可以找到email, 再試著聯絡一下他吧 ^^

    回覆刪除
  3. 難忘的陌生友人
    看到您們關心澎湖的往事,非常激動,而十個月,我將會退休回鄉,期待與您們分享小時記憶,非常淒美,淡雅閒靜,安和樂天。有興趣看看我的部落格,不過,盡多在批評。多多包涵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Dear 呂阿伯 ^^ 謝謝您的造訪, 待明年我回澎湖時一定撥空去拜訪您 :)

    回覆刪除
  5. 各位敬愛的背包友可愛的陌生人
    看見您們對澎湖景物的執著,真讓我汗顏,真心謝謝您們。
    如果有機緣,希望當面向您們深深致謝。
    又,可以的話,是否可以就您們的文筆和網路功力,把「後窟潭」正名為「鱟窟潭」,以棄除澎湖博奕產業的經濟活動而給予導正。

    鳳邑雙城古道文史工作室 拾穗人 呂行一生

    回覆刪除
  6. Dear 呂阿伯:
    我也把「鱟窟潭」一併加到文章最底,讓閱讀者知道這三個名字的由來。

    回覆刪除
  7. 哇!!真有緣.大家好.我是後窟潭在地人.因工作上需要.上網做功課.沒想到.真沒想到.因而找到這部落格.文中圖片那對母女..其實左邊那位是我親妹妹.右邊那位是我表妹..看倌們說巧不巧.我看到時都傻眼了.看了此篇.才知何謂"泰山石敢當".也真感謝有心人的紀錄.讓不才的小弟我.又上了一課.謝謝您..

    回覆刪除
  8. Dear 書堯,那真是世界真小啊,我還以為那是母子耶,原來是妹妹和表妹。不過那是我的回憶及記錄,所以我就不更正了 ^^ 也謝謝您來參觀我的blog :) 不過最近很忙,blog已荒廢一段時間了 :)

    回覆刪除

親愛的訪客,歡迎留言給我,不過我可能無法立即回覆,所以歡迎您隨時回來查閱留言文章,看看我是否有回覆給您,***請不要在此留下email或電話***,以確保您資料的安全性。
感謝您的造訪 謝謝
小水 留